提起诸葛亮配资专业配资门户,几乎人人都知道他,作为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和刘备的重要谋士,他一生创造了无数经典战术和智谋。比如“草船借箭”、 “空城计”、 “火烧博望坡”,甚至还有“借刀杀人”和“三气周瑜”等等,这些都让他成为智慧与忠诚的代名词。他的名字几乎与谋略、忠诚和智慧挂钩。然而,令人意外的是,这位蜀汉丞相、三国第一智囊,在临终时并没有让人盛大葬礼,而是留下了简单的遗言:“棺材南抬,绳断便葬。”这到底是为什么呢?
诸葛亮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公元197年,也就是建安二年。当时,他隐居在隆中,过着安静的生活。之后,刘备三次到访他的茅庐,两人讨论国家未来,最终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“隆中对”,为蜀汉的未来定下了战略基调。凭借这份策略,蜀汉逐渐崛起,刘备成功夺得荆州、益州,平定孟获,逐步扩展势力,直到蜀汉形成强大的基础。
展开剩余76%在诸葛亮的辅佐下,蜀汉的力量不断壮大。为了北伐中原,诸葛亮五次亲自率军北上,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心血。司马懿曾经预料到诸葛亮因劳累过度会生病,甚至询问蜀汉使者有关诸葛亮的饮食起居。使者告诉他,诸葛亮起早贪黑,事必躬亲,几乎没时间吃饭,每天的食量不足几升。司马懿由此判断,诸葛亮的身体恐怕无法承受如此重负。果不其然,不久之后,诸葛亮因病倒下,并指示杨仪撤军,命魏延、姜维两位大将断后。不久,年仅54岁的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。
诸葛亮临终时,他并未让人广泛宣布死讯,而是按照自己的遗愿,要求“棺材南抬,绳断便葬”。刘禅虽然感到困惑,但还是按命令执行了这一安排。随从们将棺材抬向南方,却发现绳子一直没断,抬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停下。这时,四名随从的耐性逐渐耗尽,感到体力不支,于是他们动了歪脑筋,将绳子割断,假装绳子断了,在断开的地方埋葬了诸葛亮的棺材,然后回去向刘禅报告。
然而,刘禅听闻后勃然大怒,认为四人偷懒,假装绳子断了。于是他命令将这四名随从处决。但愤怒之下,他却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:由于四人已经死了,没人再知道诸葛亮的埋葬地点。于是,诸葛亮的墓地一直成了谜。
诸葛亮一生为蜀汉鞠躬尽瘁,甚至在临终时,他还在处理国事,而对于自己的葬礼,他的安排却简单而神秘。诸葛亮这一安排的背后,其实是有深远的考虑。在动荡的三国时代,盗墓行为屡见不鲜,许多人为了权力和财富甚至不惜盗掘先人的墓穴。比如,董卓曾盗掘汉灵帝的陵墓,而曹操也曾通过盗墓筹集军资。作为蜀汉的丞相,诸葛亮深知自己的身后事可能引来盗墓者的觊觎。尤其是他一生树敌众多,像曹魏的司马懿、孙吴的孟达,以及孙权、火烧赤壁时牺牲的将士家属等人,都可能对他心存怨恨。因此,诸葛亮可能早就预料到这一点,才决定用“棺材南抬,绳断便葬”的方法,使自己的墓地永远无法被人发现。
但“棺材南抬,绳断便葬”这一说法,更多的是民间流传的传说。《三国志》记载诸葛亮的遗愿是将他葬在汉中定军山下,墓地并不需要过多的器物和装饰,依山而葬,简单而庄重。有专家认为,这种说法和汉朝的礼制相冲突,因为当时人们通常注重风水,埋葬地点应该有一定的讲究,而不是随意地“绳断便葬”。
尽管如此,诸葛亮的埋葬地点至今没有确凿的证据被发现。如果“棺材南抬,绳断便葬”这一说法为真,那么诸葛亮确实成功地保守了自己的墓地,至今未被任何人发现。
那么,你觉得“棺材南抬,绳断便葬”这一说法究竟是真是假呢?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!
发布于:天津市倍悦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