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南鲁党争之后,吴国朝廷几乎一片空缺,许多人都在猜测配资指数,年轻的孙亮该如何接下这个重担?此时,病卧床榻的孙权也开始为接班问题感到头疼。
孙权召集群臣讨论未来的接班人,大家普遍推荐了诸葛恪。这一提名背后有几方面的原因:
1. 诸葛瑾的遗产:作为孙权的亲信,诸葛瑾在朝中的影响力极大,而诸葛恪继承了他良好的政治关系和广泛的社交网络。
2. 家族联姻:诸葛恪的家族通过婚姻与重要人物建立了关系,比如滕胤的女儿嫁给了诸葛恪的儿子,两家形成了深厚的政治联结。
3. 江北士族的信任:诸葛恪作为江北派的重要人物,长期得到孙权的信任,这也是他获得托孤大任的一个重要因素。
4. 孙权的培养:孙权从小就喜欢诸葛恪,多年来也刻意培养他,诸葛恪在多次军事行动中表现突出,取得了不少战功。
5. 人才断层:吴国的老一辈将领如陆逊、朱然等因党争殒命,年轻一代的官员也大多未能稳固政权。此时,孙权不得不依赖诸葛恪。
展开剩余68%然而,孙权对诸葛恪的性格仍有担忧。他觉得诸葛恪刚愎自用,不够圆滑。实际上,孙权在之前就曾向陆逊表示过不安,特别是在诸葛恪掌管粮食供应的敏感时刻。他通过书信向陆逊求助,表达了对诸葛恪工作的疑虑。
但孙权最终还是决定征召诸葛恪回建业,部分原因是孙权的宗亲孙峻为诸葛恪作了担保,认为他能胜任重任。孙峻,作为吴国的宗亲之一,也在孙权治下逐渐获得了越来越大的信任。
孙峻本身是一个极具能力和野心的人,他曾经年轻时展现出出色的领导力和判断力,这使得他在孙权晚年成为最得力的助手。孙峻对诸葛恪的推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,使孙权最终决定让诸葛恪担任重要职务。
然而,孙峻是否真心帮助诸葛恪?这个问题直到最后没有答案,因为最终正是他亲手结束了诸葛恪的生命。
在孙权病重之际,他召集了诸葛恪、孙弘、滕胤、吕据、孙峻等重要大臣,讨论如何处理自己的后事。这些人也成为了孙权托孤的对象,负责照顾孙亮并治理朝政。
其中,孙弘是孙权的重要助手,尽管他并非宗亲,但他的政治手段和能力使他在孙权心中占有一席之地。滕胤则是北海郡人,凭借其出色的相貌和卓越的能力,深受朝臣推崇。吕据,作为大司马吕范的儿子,也有着广泛的军事经验,在孙权治下多次立功。
孙权在临终时单独将诸葛恪召至床前,将国家事务全权托付给他。诸葛恪当时含泪表示一定会尽心尽力,遵从诏令,守护国家。然而,孙权为了防止诸葛恪权力过大,还为其设置了防线,提升了孙弘、孙峻和吕据等人的职位,确保他们能够分担权力。
尽管孙权的安排看似周全,但在孙权去世后,诸葛恪所掌握的权力逐渐开始引发内部分歧。孙弘和诸葛恪向来不和,孙弘害怕自己的位置会被诸葛恪削弱,于是他决定隐瞒孙权去世的消息,并密谋通过伪造诏令来除掉诸葛恪。
孙峻得知此事后及时将消息传递给了诸葛恪,后者立即派兵围杀了孙弘。在孙弘死后,孙权的死讯终于被公开,九岁的孙亮即位,诸葛恪成为朝中的实际掌权者。
上台后的诸葛恪迅速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措施。他废除了孙权设立的校事制度,解除了一些地方的税负,广施恩泽,赢得了百姓的高度赞扬。每次外出,百姓都会争相围观他,希望一睹这位新权臣的风采。
然而,随着权力的不断集中配资指数,诸葛恪也逐渐陷入了对权力的欲望之中。他开始觊觎孙氏宗亲的地位,进而展开了针对吴国皇族的清洗行动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悦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